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2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42篇
财政金融   314篇
工业经济   184篇
计划管理   1022篇
经济学   778篇
综合类   744篇
运输经济   15篇
旅游经济   67篇
贸易经济   513篇
农业经济   723篇
经济概况   5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431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促进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深化应用,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并实现环境管理工作精细化。实践中需要把握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大数据需求,对其应用架构及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究,以从多维度出发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2.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研究:基于背景、效果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对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前后关系、相同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执行效果差异,能够为更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运用了资料分析和定性描述的方法,首先按照耕地保护政策内涵划分为5个阶段,其次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判断了耕地保护政策的数量、质量保护效果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政策出台的方向和趋势。[结果]时间尺度上:1986年、1997年、2004年出台的政策对耕地数量保护的成效明显; 2014—2016年耕地质量保护效果略优于2009—2014年; 目前数量保护成效较好,但质量保护远未达到要求。空间尺度上:耕地数量保护效果西部地区最好,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 耕地质量保护效果中部地区最佳,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结论]未来政策可向规范补充耕地全国统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体系、调动农户保护耕地积极性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3.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新世纪以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经历了从农机主导向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历程,呈现出技术结构集成化、推广主体多元化、应用主体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农户认知、技术结构、土地规模、推广体系、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现实障碍。因此,需要从提升农户认知水平、加强先进适用的技术研发与集成、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与法制建设等方面营造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4.
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共生协调度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两者关系的分析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林区经济发展互促互进具有重要意义,把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森林生态保护看作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用以揭示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国有森工林区贫困与森林生态综合发展水平的14个指标数据,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两子系统的共生协调度模型,探究国有森工林区各林业局贫困与生态的共生协调模式的空间布局和差异。[结果]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共生协调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经历互利共生、寄生协调、寄生冲突和互害竞争等关系,但寄生模式是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与生态的主要模式。[结论]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要想实现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协调,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的投入及抚育力度,另一方面森工企业要转变生产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对林木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5.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燃煤锅炉是工业发展中常用的供暖设备、供热设备,尤其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使用燃煤锅炉过程中,一定区域内会产生很多燃煤灰尘、SO2气体,现已成为很多地区的大气污染源之一。为了有效控制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量,相关部门需要实行烟气除尘、脱硫方式,做好燃煤锅炉节能改造工作,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论文重点分析了燃煤锅炉改造问题及节能环保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06.
胡强 《价值工程》2021,40(2):143-145
当前我国已经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现脱贫攻坚,电力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网改造工程的接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农网改造工程的特殊性又使得接地质量的判断变得不好把握,本文从农网改造工程接地质量现状、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7.
黄平 《价值工程》2015,(6):125-127
根据具体工程概况,文章分析了施工方案选择,对旧路基纵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线下路基土开挖与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8.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集聚共生效益特征及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这4类外源潜变量对农户共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其中,集聚共生效益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户主自身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依次减弱;(2)是否为干部、对原集聚模式的满意度、是否促进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政府对集聚区的补贴力度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研究结论:显化农户共生效益、增强"精英"农户及村干部的正向引导、提升农户成员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户"共生共荣"理念等是深化农户共生关系,促进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9.
We propose that cross-listing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performance, because cross-listed firms adopt ESG practices to mitigate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LOF) in foreign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alization processes have made ESG practices important for managing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F. With tests involving the S&P Global 1200 index, we show that cross-listing improv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but not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effects of cross-listing on CSR also depend on investor protection regimes of listing destinations: Stronger regimes correspond with poorer CSR performance, suggesting that they limit managerial discretion.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identifies several positive synergies between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mes and enhanced entitlements to food. One function of social protection is to manage or reduce vulnerability. Several instruments are reviewed – weather-indexed insurance, public works programmes, emergency food aid and buffer stock management – which aim to stabilise income and access to food across good and bad years, or between the harvest and the hungry season. Other social protection instruments aim to raise household income and crop production, for instance agricultural input subsidies or input trade fairs, as well as public works projects that construct or maintain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such as rural feeder roads. 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at entitlements to food can be strengthened if social justice principles are introduced to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mes. Examples reviewed include rights-based approaches such as employment guarantee schemes, community-based targeting and demand-driven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rguing for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social protection that will achieve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by combining interventions that stabilise income or food production with those that raise income or food production, and are designed and delivered in ways that enhance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